放射性治疗肿瘤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从“老式陈旧”的技术发展到今日的“精准打入,定点爆破”,新技术可谓年年有更新。近日,在广州白云国际中心召开的第十七届全国放射性粒子治疗肿瘤学术大会上,来自全球知名专家探讨放射性粒子治疗肿瘤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剂量是个瓶颈,3D打印技术望突破。
与体表的放疗不同,放射性粒子(碘—125)近距离治疗肿瘤其特点,首先粒子植入体内后,由内向外定点照射,并不是均匀放疗,越靠近肿瘤位置,放射剂量量越大。而且粒子的半衰期为59.6天(需要60天才能放射一半左右的剂量),可在体内持续照射,从而抑制肿瘤细胞自我修复。
现代医院肿瘤科白海山主任指出,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最开始在国外广泛运用于男性前列腺癌的治疗,而且主要用于早期的前列腺癌治疗。后来越来越多的肿瘤被证明适用粒子植入疗法,比如女性的子宫颈癌、乳腺癌,再比如肝癌、肺癌以及其他恶性肿瘤的肝、肺转移等。
其实,放射性粒子治疗肿瘤的效果也比较明显。 据大会主席、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专业委员侯任主委、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介入科主任、张福君教授介绍,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每年有300-400例病人采用这种方法治疗。由于副作用小,治疗效果明显,植入一个月后肿瘤就能消失或者减少至少25%的体积。